教学成果奖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成果奖 > 正文
南京工业大学省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情况一览表
阅读次数:     发布时间:2023-04-13

成果名称

获奖等级

主要完成人

获奖时间

创新型生物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特等奖

韦萍、欧阳平凯、徐虹、何冰芳、周华

2007

以综合能力培养为导向,材料科学与工程高素质人才培养

特等奖

沈晓冬、张华、眭国荣、卢都友、许仲梓

2009

基于课程链产业链对接的特色化工人才培养

特等奖

刘晓勤、武文良、崔眯芬、居沈贵、任晓乾、冯新、金万勤、鞠永干、刘碧云、范益群

2011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等奖

孙伟民、陆伟东、董军、叶燕华、张大长

2007

研究型院系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生产力的探索与实践

一等奖

刘晓勤、武文良、崔咪芬、陆小华、徐南平

2009

加强政产学研互动,着力培养一线创新人才

一等奖

欧阳平凯、孙伟民、乔旭、韦萍、刘晓勤

2009

三真三实为核心内涵的生物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路径

一等奖

胡永红、周华、曹飞、姜岷、谢宁昌、贾红华、李霜、缪昌美、于荣华、袁丽红

2011

本科-硕士-博士互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一等奖

黄维、解令海、李兴鳌、赵强、马延文、赖文勇、高志强、陈润锋、魏 昂、刘淑娟

2013

构建设计院模式团队毕业设计平台,创新土建类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等奖

孙伟民、龚延风、林晓东、张九根、张大长、郭樟根、孙文全、刘建峰、姜雷

2013

递阶式·结构化·五步法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其在自动化类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实践

一等奖

张广明、薄翠梅、李丽娟、王轶卿、黄锁明、路遥、王晓荣、李俊

2017

基于协同创新理念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等奖

管国锋、张华、张翔、黄月华、陈静、刘越男、殷晶晶、周佳栋

2017

基于ISO9001标准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二等奖

乔旭、孙伟民、熊晓辉、何畏、万凤华

2007

化工类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二等奖

武文良、刘晓勤、谷和平、崔咪芬、彭亚辉

2007

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二等奖

蒋军成、朱顺兵、陈发明、潘旭海、龚延风

2007

构建大化工视野下的递进开放创新型基础化学教学体系

二等奖

田丹碧、关建宁、朱红军、陈国松、鲁新宇

2009

课程教学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等奖

董军、陆伟东、黄炳生、张大长、郑廷银、韩爱民、杜咏、徐汛、熊中宏、杜婷婷

2011

课程显隐并重,阳光体育与健康人格培养同行

二等奖

张天峰、侯桂明、王浩、陈建华、宋秋元

2011

协同为纲-创新为目-模式为先-机制为要,培养工程应用型研究生

二等奖

蒋军成、巩建鸣、王庭慰、张翔、石防震、王济奎、居沈贵、李鸿晶

2013

多学科融合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工程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二等奖

管国锋、薄翠梅、董金善、万辉、生迎夏

2013

基于协同育人、聚焦双核能力,培养特色机械工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二等奖

凌祥、赵建平、董金善、周勇军、虞 斌、孙 宇、周剑锋、付昌义、周昌玉、李庆生

2013

构建工业生物技术核心课程体系 培育仰望星空且脚踏实地的复合型人才

二等奖

胡永红、韦萍、姚忠、吴昊、胡南、吕浩、应汉杰、姜岷、徐虹、周华、谢宁昌、于荣华、吴菁兰、周辉、欧阳平凯

2017

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的校企协同培养化工类工程人才的探索与实施

二等奖

武文良、汤吉海、任晓乾、范益群、陈德兴、周立进、储政、冯强、弋鹏、王志荣、邓风、景文珩

2017

贯通三个课堂,打造三个链式 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新体系

二等奖

郭万牛、钱小明、陈红喜、张涛、费军、刘全振、齐鹏、朱琳

2017

初心·匠心·笃心——科产教“三螺旋”融合培养工科人才体系的建构与实践

特等奖

乔旭、汤吉海、陆伟东、范益群、卢晓梅、沈晓冬、王曙光、佴康、郭凯、霍峰蔚、赵建平、潘勇、胡永红、姜岷、刘睿、颜艳燕、武文良、陆春华、王飞、马树建

2021

面向“本质安全”的过程装备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

一等奖

凌祥、赵建平、谭剑锋、周剑锋、董金善、彭浩、付昌义、王华、陈晔、廖传华、邵春雷、周勇军、虞斌、王海峰、耿鲁阳

2021

“体教融合”构建大学体育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一等奖

张天峰、李国、刘涛、陈军、赵飞、王冀宁

2021

“价值塑造·科教融合·多维协同”化工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二等奖

管国锋、王磊、薄翠梅、万辉、刘睿、董金善、生迎夏、顾学红、韩明娟、陈献富、吴松强、张治宇

2021

数智驱动、专业协同、产教融合培养土建类高素质人才

二等奖

董军、陆伟东、王曙光、郭华瑜、龚延风、周佶、蒋刚、徐敬海、齐玉军、孙广俊

2021

“三力”为核心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二等奖

张广明、谢婧婧、殷晶晶、陆伟东、范益群、薛荣生、陈晨子、陈庭强

2021

“两融合、三互通”的化工安全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

二等奖

潘旭海、蒋军成、赵声萍、潘勇、朱常龙、王志荣、王静虹、汤吉海、朱顺兵、周汝、钱剑安

2021

绿色工程教育背景下生物制造类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二等奖

胡永红、郭凯、刘睿、谢宁昌、韦萍、周华、吴昊、胡南、贾红华、熊强、姜岷、徐虹、周辉、吴杰、江凌、杨朋朋、欧阳平凯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