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教育厅文件
苏教高〔2005〕16号
江苏省教育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
的若干意见
(2005年6月17日)
当前,我省高等教育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是我省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推进“两个率先”,保持我省高等教育在全国领先地位的重大举措。根据《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现就进一步加强我省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推进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适应高等教育信息化、国际化的趋势,满足适应性、多样性、选择性的新要求,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和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努力培养具有远大理想与坚定信念、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加强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把教学质量作为评价高等学校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学校党政一把手要做名副其实的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要统筹学校的各项工作,把主要精力真正投入到教学工作上来。学校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观念,主动地、创造性地为教学工作服务。全体教职员工要立足岗位,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高校领导班子要定期讨论教学工作,校领导要深入教学第一线,掌握教学情况。
今后一个时期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要着眼于建设教育强省、服务“两个率先”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推进“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突出建设重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具有先进办学理念、现代课程专业体系、科学培养模式和完善的质量保障制度的良性运行机制。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多样化人才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学校要根据国家和地区、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自身的特点,科学定位,形成特色,办出优势。要根据不同专业的服务面向和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和生源状况,大力推进因材施教,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推进完善行业、企业全程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建立社会相关行业企业专家骨干参与的教学指导委员会,精心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制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通过政策导向等多种手段,建设一批在不同类型高等学校中起示范带头作用的学校。
加强专业改造与结构调整。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调整设置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加快发展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利用高新技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相关的专业,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新设专业要进行充分的人才需求预测和可行性论证。本科教育要进一步优化专业配置,拓宽专业口径,灵活专业方向,增开“辅修专业”和“双学位”,增强大学生的适应性和就业的针对性。高等职业教育要从资源导向型转向需求导向型,推进“双证书”、“工学交替”、“半工半读”、“订单式”和“打包配送”等培养模式。
加强专业的规范管理。高等学校要认真制定专业建设规划,根据发展定位和发展优势,重点建设具有行业特色、区域优势和市场需求前景看好的专业,努力形成品牌特色。通过五年左右的建设,在学校建设基础上,创建400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形成一批国家级品牌特色专业。本着规范管理与开拓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制定《江苏省高等学校本、专科专业建设指南》,进一步明确专业建设的内涵要求。逐步推行高等学校专业评估制度,对不符合市场和社会需求、就业率连续三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专业,减少或停止安排招生计划。
三、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创建优质课程平台。根据学科发展、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及时优化课程体系,增加选修课程开设比例,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充足的优质课程资源。推进国家、省级、学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明确建设目标,加大建设投入,发挥辐射效益,今后五年力争建设150门国家精品课程和1500门省级精品课程。加强教学信息环境建设,形成多学科、多课程的网络共享平台,面向全省高校开放精品课程,提高多媒体教学效果。
构建精品教材体系。成立高等学校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整合全省高校专业优势与教材资源,统筹规划高水平教材建设体系,通过五年时间,建设500种省级精品教材,形成一批国家级精品教材。规范教材评价选用机制,优先选用精品教材,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组织编写紧跟科技进步、瞄准国际水平、反映区域特色与学校特点的优秀教材;发展迅速、应用性强的课程,使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质量教材比例应达到课程所用教材的60%以上。鼓励学校引进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国外优秀教材;本科专业课程中,至少有两门以上的课程将国外先进教材作为专业教材或参考教材。积极开发多媒体立体化教材,实现优质教材资源共享。
开发教学信息资源。本着共知、共建、共享的原则,建设教学信息与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品牌特色专业与重点学科导航数据库和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库,编制《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信息资源建设指南》,构建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的教学文献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教学信息资源综合服务能力。
加强高等教育教学研究。每两年组织一轮省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工作,针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推进教学研究,指导改革实践,增强教学工作的底蕴。不断完善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制度,每两年评选一次省级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在此基础上,建成一批富有特色、影响深远的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
四、加强实践教学,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工作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尤其要把实践性教学环节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提高投资效益,优化实践教学条件与环境。完善政策导向,保证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教学。针对各学科专业对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新模式,使含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逐步达到实验课程总数的80%以上。根据专业特点,逐步提高实践课占总课时的比例,高职教育紧缺人才培养专业的实践课时要达到60%以上。
加强教学实验室建设。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创设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100个机制灵活、开放共享、各具特色的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力争形成一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进管理改革,延长开放时间,提高使用效率,提升服务质量,满足学生需求;加强校际合作,促进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启动新一轮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工作,将实验教学改革、实验室管理创新、实验室开放共享程度作为评估重点。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认真制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规划,采取有效措施落实规划,下大力气建设好实习实训基地。巩固现有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不断发展新的实习实训基地,每所学校、每个专业都要建设满足教学需要的实习实训基地。高等学校的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要向本专科学生开放;国家级和省级基础课教学实验示范中心逐步向全省高等学校开放。加强产学研合作,拓展高等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吸纳社会优质资源,建设多元的实习实训基地。重点建设一批水平一流、资源共享、起示范作用的国家级和省级高职教育实习实训基地,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更好的条件。
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水平。引导学生紧贴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选择课题。引进行业骨干参与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以毕业设计(论文)检查制度和评优制度为抓手,加强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的规范管理,确保质量。
五、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把素质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工作全过程,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帮助学生确立基本道德规范,强化遵纪守法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想道德教育与激发学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结合起来。建立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会制度,将人文精神、伦理道德融入教材、教学工作中。加强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着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加强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全面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培养。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增加人文类选修课程,使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科学精神教育有机结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深化。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拓展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的新空间和新领域。
全面提高大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积极探索大学生自主选择体育活动内容,促进兴趣和个性发展的体育组织形式,帮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方法,为终身锻炼打下基础。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立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专门机构,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六、完善教学激励机制,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完善教师教学工作制度。建立健全教师教学工作规范,严格课堂教学纪律,完善教师教学工作激励机制,保证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之中。建立健全青年教师从事助教工作制度,充分发挥老教师对青年教师传帮带的培养作用。进一步推进专家教授为本、专科学生讲授基础课程制度,保证大批优秀教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
加强教师教学业绩考核。加强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督导和测评,建立教师教学业绩与职务晋升、收入分配紧密结合机制。建立教学奖励制度,大力表彰奖励在教学一线特别是在基础课教学工作中贡献突出的优秀教师。
健全教学成果评价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理论研究、教学实践探索和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在职务聘评、评奖评优中,切实做到教学与科研、教学带头人与科研带头人、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的一视同仁。
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完善教师培训进修制度,将培训进修与教师职务评聘、考核奖励直接挂钩。开展多种形式、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教师师德素养、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科研能力和外语能力,尤其要注重青年教师的师德培养和教学能力的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高职院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实行“访问工程师”进修制度,教师通过挂职、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深入到专业对应的行业企业一线,系统掌握业务技术流程,强化实践技能,提高素质。
七、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保证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高层次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探索符合研究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按照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要求,确定培养目标,改革培养方案,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术道德教育。推进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健全研究生培养淘汰机制;拓宽专业口径,探索多学科共同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加强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校际合作及高校与科研、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优化研究生教育资源。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继续加强学科、实验室建设,加强学位授权点建设,加强研究生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建设与科研信息资源建设,积极推动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建设,为研究生创造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科研和学术交流环境。
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导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不断完善导师的遴选与聘任制度。推进团队式指导制和双导师制度,加强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导师的思想道德和学术道德建设,提高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进一步推进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实施“研究生创新计划”,“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制度”,“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制度”,“优秀导师评选制度”,举办博士研究生学术论坛,开展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培养条件和培养质量的评估。积极参加全国一级学科评估、研究生教学用书的遴选和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选,进一步提升我省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
八、加强教学制度建设,构建教学质量保障新机制
推进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与创新。健全和完善各项教学工作管理制度,确保严格执行,落到实处,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学习活动。突破制约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创造条件推进学分制,扩大学生选择专业、课程和教师的范围,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全面发展的学习环境。在全面建设“区域教学联合体”基础上,深入推进高等学校之间联合办学,课程互选,教师互聘,学分互认,全方位实行资源共享,使学生受到多元的学科风格和校园文化熏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办学效益。
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加强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构建高效共享的教学管理网络平台。定期公布高等学校教学状态数据。推进教学管理办公自动化,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和时效性,提高服务质量。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教学管理骨干培训工程”,教学管理骨干每三年系统轮训一次,更新管理理念,充实先进知识,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本领,保持与时俱进,提高教学管理整体水平。
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探索建立社会用人单位对各类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建立社会评价与教育自身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高等学校要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质量标准,把教学工作的全过程纳入有效监控保障之中。坚持高校领导听课制度,分管校领导每月听课两次以上,其他校领导每学期听课四次以上。进一步推进“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引导学校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注重培养质量,明确办学定位,办出特色优势。
加强教学工作的国际交流。推进外语教学改革,加强双语教学。引进先进办学理念、培养模式和优质教学资源。增加学生到境外学习交流的机会。举办“世界著名大学教学管理高层论坛”,搭建教学管理的国际交流平台,推进我省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推进高职院校的“十百千”计划,五年内,积极吸引十所国外高水平高职院校到江苏合作办学,实施百个中外合作项目,选送一千名教师到国外培训。
进一步加大教学投入。高等学校要调整经费支出结构,切实把教学工作作为经费投入的重点,加大对教学经费的投入力度。学校每年各项事业费中用于日常教学的经费应不低于30%。依据非义务教育成本合理分担原则,逐步实行品牌特色专业优质优价。适应学分制改革的需要,积极探索按学分收费的制度。
高等学校领导要遵循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领导教学工作的能力,加强教学管理研究,创新教学管理机制,营造加强教学工作的舆论氛围,努力开创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新局面。
">
发布:教研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