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南京工业大学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及标准(试行)》的通知
南工校教[2004]123号
各学院(部):
为切实加强我校的课程建设与管理,提升课程建设水平,指导开展课程评估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南京工业大学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及标准(试行)》。现印发给你们,希遵照执行。
南京工业大学
二○○四年五月十五日
南京工业大学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及标准(试行)
一、课程评估指标体系说明
1.本评估指标体系含一级指标6项, 二级指标16项(其中核心指标6项),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采用百分制记分。
2.综合评审得分计算:M=∑KiMi,,其中Ki为评分等级系数,A、B、C、D的系数分别为1.0、0.8、0.6、0.4,Mi是各二级指标的分值。
3.所列评估标准为A级标准,评估主体可按实际情况与A级接近程度给出相应等级的分值。
4.双语教学是指采用了外文教材,并且外语授课课时达到该课程课时的50%以上(含50%)的课程(外语课除外)。
5.多媒体授课是指利用多媒体技术授课。多媒体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动画等信息的新技术。
6.符合岗位资格的教师是指具有硕士学位或讲师职务;新教师应通过岗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
二、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及标准
一级 指 标 |
二级
指标 |
主 要
观测点 |
评 估 标 准 |
分值
(Mi) |
评价等级(Ki) |
A
1.0 |
B
0.8 |
C
0.6 |
D
0.4 |
师资
队
伍
20
分 |
*1-1
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 |
学术水平、教学水平与教师风范 |
主讲教师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课程负责人具有高级职称,师德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主持过省级以上教改课题,在国内本课程领域有一定影响。 |
6分 |
|
|
|
|
1-2
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 |
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与人员配置 |
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青年教师(<35周岁)中,有研究生学位≥60%;符合岗位资格的教师≥95%;高、中、初级职称成正态分布;根据课程需要配备辅导教师。 |
3分 |
|
|
|
|
1-3
教师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
教师教研活动、教改成果和教学成果 |
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教研活动推动了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受过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励和教学表彰;近三年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了教改教研论文不少于3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教师相互听课每人每学期不少于5次,有详细记录。 |
8分 |
|
|
|
|
1-4
教学队伍建设 |
教授参与本科教学与中青年教师培养 |
教授全部讲授本科生课程;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并取得实际效果。 |
3分 |
|
|
|
|
教学条件
20
分 |
*2-1
教材及相关资料 |
教材建设与选用 |
课程选用获省部级以上奖励或公认水平较高的教材,并积极选用近三年出版的教材,或高质量的自编获奖教材;积极引进先进、适用的原版教材;教材的编写、评估和选用制度科学、合理。 |
8分 |
|
|
|
|
2-2
实践教学条件 |
实践教学条件的数量与质量及使用效果 |
实践教学环境与设备能够满足教学要求;能够进行开放式教学且效果明显;对实验教学要求具有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条件 |
5分 |
|
|
|
|
2-3
课件和网络教学环境 |
课件和网络资源的使用效果 |
有获得省级一等奖的课件,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完善,并能经常保持更新;能满足教学需要,使用效果好,并在教学中确实发挥作用。 |
7分 |
|
|
|
|
教
学
内
容
10
分 |
*3-1
课程内容 |
课程内容设计 |
教学内容新颖,信息量大;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处理得当。本课程与相关课程内容关系处理得当。实验教学中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 |
7分 |
|
|
|
|
3-2
教学内容组
织与安排 |
教学内容安排 |
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课内课外结合;教书育人效果明显。 |
3分 |
|
|
|
|
教
学
方
法
与
手
段
15
分 |
*4-1
教学方法 |
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及其教学效果 |
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的特点采用双语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
8分 |
|
|
|
|
4-2
教学手段 |
多种教育技术的应用 |
充分、恰当使用教育技术手段,特别是恰当使用多媒体授课,同时要在精简授课学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实效。 |
6分 |
|
|
|
|
教
学
环
节
15
分 |
5-1
教学资料 |
教学资料的完整性 |
教案、教学日历、教学大纲齐备,试卷、课程小结保存完整;每位主讲教师有不断更新的教案、教学日历。 |
6分 |
|
|
|
|
5-2
作业与答疑 |
作业的布置、批改与答疑辅导 |
及时布置作业,作业分量适中,批改1/2以上;安排定期答疑。 |
3分 |
|
|
|
|
5-3
考试环节 |
考试改革及效果 |
考教分离,进行考试改革,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察,多种方法相结合且效果好。 |
6分 |
|
|
|
|
教
学
效
果
20
分 |
*6-1
同行评价 |
校内外专家、同行评价和声誉 |
评价材料真实可靠,评价优秀;有良好声誉。 |
9分 |
|
|
|
|
*6-2
学生评教 |
学生评价意见 |
学生评价材料真实可靠,评价结果优良。 |
12分 |
|
|
|
|
总 分 |
|
等级 |
|
带*为核心指标。
三、课程评估的佐证材料
一级 指 标 |
二级
指标 |
主 要
观测点 |
佐证材料 |
分值
(Mi) |
评价等级(Ki) |
A
1.0 |
B
0.8 |
C
0.6 |
D
0.4 |
师资
队
伍
20
分 |
*1-1
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 |
学术水平、教学水平与教师风范 |
1. 课程负责人的近三年承担的科研项目、教改项目、教学工作量,发表的研究论文。
2. 近三年学生评教结果 |
6分 |
|
|
|
|
1-2
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 |
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与人员配置 |
1.师资一览表 |
3分 |
|
|
|
|
1-3
教师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
教师教研活动、教改成果和教学成果 |
1. 近三年课程获奖情况
2. 近三年教师发表的教研论文
3. 教研活动记录表
4. 教师互相听课表 |
8分 |
|
|
|
|
1-4
教学队伍建设 |
教授参与本科教学与中青年教师培养 |
1. 教学任务书
2. 中青年教师培训计划与措施 |
3分 |
|
|
|
|
教学条件
20
分 |
*2-1
教材及相关资料 |
教材建设与选用 |
1. 教材实物
2. 教学参考书目录
3. 辅助教材实物
4. 对选用教材的简单评述 |
8分 |
|
|
|
|
2-2
实践教学条件 |
实践教学条件的数量与质量及使用效果 |
1. 开设的实验目录
2. 综合性实验目录
3. 实验室开放的记录和开放性实验的内容 |
5分 |
|
|
|
|
2-3
课件和网络教学环境 |
课件和网络资源的使用效果 |
1. 课件实物和演示、获奖情况
2. 网络资源网址
3. 课件和网络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
7分 |
|
|
|
|
教
学
内
容
10
分 |
*3-1
课程内容 |
课程内容设计 |
1. 教学大纲(含实验)
2. 课程内容设计的简单说明 |
7分 |
|
|
|
|
3-2
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
教学内容安排 |
1. 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验教学内容的关系
2. 课内要求与课外要求的联系 |
3分 |
|
|
|
|
教
学
方
法
与
手
段
15
分 |
*4-1
教学方法 |
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及其教学效果 |
1. 关于教学过程中所采用教学方法(双语教学、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及使用效果的简单说明
2. 原版教材的实物 |
8分 |
|
|
|
|
4-2
教学手段 |
多种教育技术的应用 |
1.相关的文字说明 |
6分 |
|
|
|
|
教
学
环
节
15
分 |
5-1
教学资料 |
教学资料的完整性 |
1.近三年有关教学资料的汇总 |
6分 |
|
|
|
|
5-2
作业与答疑 |
作业的布置、批改与答疑辅导 |
1. 近三年作业批改记录
2. 近三年辅导答疑的时间地点安排 |
3分 |
|
|
|
|
5-3
考试环节 |
考试改革及效果 |
1. 使用题库情况
2. 学生成绩评定的规定
3. 近三年试题及考试结果分析 |
6分 |
|
|
|
|
教
学
效
果
20
分 |
*6-1
同行评价 |
校内外专家、同行评价和声誉 |
1. 校外专家的书面评价意见
2. 校内同行(后续课程教师)的书面评价意见 |
9分 |
|
|
|
|
*6-2
学生评教 |
学生评价意见 |
1.近三年学生评教的结果 |
12分 |
|
|
|
|
总 分 |
|
等级 |
|
|
|
|
|
|
|
|
|
|
|
|
|
|
四、结论
1.≥90分者评定等级为A;<90 分,≥80分者评定等级为B;<80 分,≥60分者评定等级为C;<60 分者评定等级为D。
2. B级以上课程,且其中核心指标A≥4、C=0的课程可参加校级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的评选。精品课程应该是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示范性课程,在评价时还需考虑课程特色评价的得分。
3. 对D级课程要限期进行整改。
发布: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