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告通知 > 双创教育 > 正文
关于开展首批校级“专创融合”类课程专项建设申报工作的通知
阅读次数:     发布时间:2025-03-14

南工校创【2025春】38号

各学院: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重要回信精神,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学校决定开展专创融合类课程专项建设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建设范围与申报限额

1.面向本科生的专创融合必修课程。

2.每学院(部门)限报1项,每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所在学院可增报1项。

、申报条件与建设要求

(一)申报条件

1.课程内容。严格遵守国家安全、保密和法律规定,内容导向正确,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侵犯他人知识产权、隐私权、肖像权及其他合法权益。课程紧密结合学科专业,充分体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2.课程负责人。为我校在职教师,切实承担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效果优良,能够组织并带领团队完成课程立项、建设、管理等相关工作。

3.课程团队。总人数不超过5人(含负责人),团队前2人(含负责人)应至少有一位具有创新创业课授课经历,亲自参与过创新创业一线教学且不低于1个学期,或指导学生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类项目竞赛获省级以上奖项实践经历。鼓励聘请行业内具有丰富创业管理经验的企业家或管理人员参与课程设计和具体实施。鼓励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建设团队。

(二)建设要求

1.教学内容与资源。教学内容要包含学生创新思维训练、创业意识和企业家精神培养等,将创新创业理念、知识与专业课内容有机融合;要积极发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建设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案、教学课件专创融合案例库等教学素材,将专业知识传授与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推动知识学习向能力素质提升转变,着力造就敢闯会创的时代新人。

2.教学设计与方法。课程设计应灵活运用项目式、案例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多样化混合式教学模式;注重案例分析教学,聘请行业内具有丰富创业管理经验的企业家或管理人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少于4课时;鼓励依托申报课程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3.教学活动与评价。建立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探索线下线上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和体验式学习;鼓励建立非标准答案考核体系,包括但不限于案例分析、调查报告、课程设计、随堂测验等,体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建设管理及结项条件

(一)建设管理

此次校级专创融合课程专项一期建设工作,建设周期为2年,设校立校助、校立院助2类项目。

校立校助项目,将择优立项10项左右,学校给予每门课程3-5万元建设经费支持;校立院助项目,根据申报评审情况,另定数量,由学院根据实际给予支持。

建设经费分2次拨付,建设初期拨付第1笔经费,中期考核合格拨付第2笔经费,不合格则停止拨付经费。对于验收优秀的课程,将在二期专项中滚动支持。

创新创业学院将于2026年组织中期验收,需提交课程教学资源;2027年组织课程结题验收,需提交课程建设结题报告和授课情况总结报告

(二)结项条件

专创融合类课程专项建设项目须达到下列条件中的1项和第2-7中的2,方可认定结项。

1.课程至少已经开设1个学期,且教学效果良好;

2.结项报告中有学生创新创业教学案例2个以上或者企业家创业历程教学案例2个以上;

3.授课专业学生参与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并获得省级以上奖项;

4.授课专业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并入选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

5.授课专业学生参加学校认定的国家级B类以上赛事并获得三等奖以上奖项;

6.编写一本专创融合的教材或专著或者教学案例集;

7.在核心期刊发表1篇专创融合教学改革学术文章或在省级以上媒体发表1篇专创融合教学改革的典型经验做法。

、申报材料与报送要求

(一)申报材料

1.《南京工业大学专创融合类课程专项建设立项申报书》(PDF格式,附件1

2.《南京工业大学专创融合类课程专项建设立项申报汇总表》(附件2)。

(二)报送要求

1.由学院对申报项目进行汇总审核并加盖学院公章后统一上报,不接收个人直接申报。

2.《课程申报书》(可附相关支撑材料且不超过50页),加盖公章的纸质稿1份,电子稿1份以学院名称-专创融合课程-申报书命名。

3.《汇总表》(各学院需对申报课程排序),加盖公章的纸质稿1份,电子稿1份以学院名称-专创融合课程-汇总表命名。

4.申报截止日期2025421日,报送至明德楼120办公室,电子版发送至创新创业学院邮箱:cxcy@njtech.edu.cn

、联系方式

人:马老师、经老师;

联系电话:5813917658139185


                                      创新创业学院
                                         教务处
                                    2025314